笔趣阁 > 霍格沃兹与不可名状者 > 第114章 1615-1690:英国与东方

第114章 1615-1690:英国与东方


  “导数,你们应该学过吧?”

  龙裔首先问了一嘴。

  艾伦在心里咧嘴一笑。

  他不仅学过,还学的不错呢——可惜已经忘了。

  新课标高中数学选修一,圆锥曲线与导数。

  通常情况下,这是中国新课标卷的数学压轴题。

  两道题共占40分,

  而新课标高考总分750分。

  这四十分看起来并不多。

  不过,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区区40分,就是985和211的区别。

  ————

  真可惜。

  明明曾经非常努力的学习过“导数”的知识。

  不过长期不用,

  艾伦·阿普比还是把这些知识还给了“数学老师”。

  仅仅留下了一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函数解析”的有关知识。

  恐怕也不剩下多少了吧。

  ————

  不过,或许会出人意料的是:

  导数理论早在400年前就已经被创立。

  通常认为,起重要作用的,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在历史上于1677年被提出。

  ————

    1677年,是个什么样的时间呢?

  首先,它属于17世纪中晚期。

  提到这段时期,我们就不能不说这段时间发生的一件大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2年,爆发英国内战。

  1645年,克伦威尔组建“新模范军”。

  而短短四年之后,

  164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他成为欧洲历史上首位被公开处死的皇帝。

  1653年,克伦威尔自称“护国公”,建立军事独裁制。

  后边的事情就比较有名了。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宫廷政变。

  1689年,《权力法案》被签订。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历史老师反复和我们强调《权力法案》的“权力”该怎么写)

  ————

  短短的几十年,英国竟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

  不由得让人产生沧桑变幻之感。

  1640年-1689年,共计五十年。半个世纪。

  如果一个人在1640年出生,那么1689年,其实他也才49岁。

  时间看似很慢,其实也很快。

  这一切,他都能够看在眼里。

  不过一代人的时间。

  ————

  1643年,艾萨克·牛顿出生。

  ————

  多么有趣呀。

    17世纪竟然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

  当你想到“艾萨克·牛顿”和“克伦威尔”生活在同一个动荡的年代的时候。

  简直让人“潸然泪下”。

  如果你想到“1648年”正是“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就更是这样了。

  ————

  而当你回想起,

  1618年4月13日,在遥远的东方。

  努尔哈赤正式以“七大恨”告天,

  向明朝宣战的时候。

  更不由得令人心生“沧海桑田”之感。

  没有人在那个时候知道,短短三十年以后。

  1644年,艾萨克·牛顿出生的下一年。

  “中国清军入北京。”

  ————

  回顾历史就到此结束吧——在这样回想下去,这本小说就变成一本“历史随想录”了。

  作者说了这么多,想传达的信息非常简单:

  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

  ————

  这个世界,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是何等的广大!

  又是何等的渺小!

  ————

  世界是何其的渺小!

  小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儿,每一个信息都被连在了一起!

  就好像我们现在所说的1643年。

  整个地球,就这样,被一个简单的数字联系在了一起。

  1643。

  当你说到1643的时候。

  整个世界都在1643年。

  无论是艾萨克牛顿的出生,

  还是查理一世将被推上断头台。

  还是即将到来的清军入关。

  都发生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年份。

  ————

  可是,这个世界又是如此的广大!

  容得下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生存方式。

  大到,如果我们不说到1643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清军入关”,仿佛发生在两个不相干的世界似的。

  ————

  世界就这样被联系在了一起。

  无论文明间彼此联系还是割裂。

  多么残忍!

  多么冷酷!

  多么无情!

  但是,又多么的“正义”。

  ————

  我们上一章还说到“时间和空间”,这种类似“物理”的知识。

  而我们现在却又说到了“17世纪的英国与中国”。

  跨度不大吗?

  不大。

  因为,我们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广大的地球上啊!

  正如同这首诗所写的一样!

  ————

  “Every  one  is  united,“

  “No  one  is  an  island,“

  “entire  or  itself,“

  “so  never  ask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John  Donne(1572-1631)《For  whon  the  bell  tolls》(有改动)

  ————

  这首诗后来被化用为海明威的一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

  ————

  是啊!

  每个人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其实也不仅仅是人与人。

  信息与信息之间,也正是这样联系在一起。

  这正是人类的概念体系能够建立起来的基础。

  而建立在这种概念体系上的人类共识,形成了人类社会的今天。

  也让我们,成为了我们本身。

  “魔法世界”“时间与空间的性质”,与“17世纪英国与中国的历史”。

  其实存在着一个显而易见的联系!

  那就是,他们同属于人类的知识。

  他们都属于“人类概念”的宏大图谱以内。

  我们看似在说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

  但是,其实他们也都存在于这个知识“图示”以内。

  只不过一个在第17页的第一行,

  另一个在第117页的第一行而已。

  ————

  当我们把视线投向整个人类的存在,

  地球的历史;

  人类文明的演进与衰退,

  以及人类的知识图谱的时候。

  你会发现,

  “时空间的有关信息”与“人类历史”之间,

  其实,

  是相连的!

  ————

  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一个所谓“要素过多”的世界。

  才符合世界的常态吧。

  ————

  ————

  “毫无疑问的学过。”

  斯内普点了点头。

  “无论是变形术的‘高等构型’,以及魔药学的‘高等化学’,”

  “都需要‘高等数学’作为基础。”

  “而我自然也没少做练习题。”

  ——

  “我也学过。”

  艾伦只是简单的提了一嘴。

  “不过稍微有点忘了。”

  艾伦打算先看看龙裔怎么说的,再说自己的推测。

  但是龙裔自己就在这里,艾伦也不好班门弄斧的说自己的猜想。

  ————

  “好的。”

  “虽然我很想和你们说很多‘构型’上的知识。”

  “不过现在的条件也不太允许。”

  “简单来说,”

  “我画图写算式,至少要写两黑板。”

  龙裔耸了耸肩。

  ————

  “所以,我就直截了当的和你们说说这里的状况。”

  https://www.biqugebar.net/72_72673/6585389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