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财神爷 > 第388章 高考

第388章 高考


慢慢的,就到了高考出成绩的时候了,周元还清晰的记着自己高考查分的拿一个晚上,一晚上都是激动的不得了。

        这个高考查分虽然说是当晚过了12点就能查分了,单数一般在刚过12点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进入查分系统的,只能大概在3,4点的时候才能够查出来自己的分数。

        所以周元就直接熬到了3,4点的时候才把自己的分数给查出来,幸好,结果没有让周元失望。

        周元考了620分的好成绩,虽然当年的一本线也是出奇的高,但是周元的成绩上一个211还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高三的努力有了成果,周元还清晰的记得自己在高三的时候天天都是刷题,天天都是刷题,上课刷,下课刷,吃饭的时候也是吃的贼快,就是为了挤出来一点时间好让自己能够多出来一点时间学习,整个高三都是在刷题的时光里面过来的。

        周元本来的成绩是在高一的时候非常的差,经常在班里面考出来倒数的成绩,但是周元在高二的时候就开始咸鱼翻身了,成功的从班里面的倒数开始慢慢的向上爬。

        慢慢的,从下等,然后到中下等,然后慢慢的到了中上等,然后就直接到了顶尖的水平,并且一直持续在顶尖水平里面。

        所以,当新的一年高考出成绩的时候,周元还是非常的感同深受,感到了激动。

        当然,大家对于这个高考那是又爱又恨,所以这一次就来说一说这个高考的来历。

        “考试”的由来

        中国是考试的发祥地。作为一个文化早熟型的国家,考试制度的最早渊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时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考试”条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据公元前1115年的记载),以及对已进入仕途的官员的定期考核(据公元前2200年的记载)。”考试一词由“考”与“试”二字组成,《尚书》中有“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等记载,《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有关科举的论著而来,而这些论著的说法又是根据《尚书》的记载而来。

        “考”与“试”是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将“考”与“试”二字连用,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考功名篇》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由此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当“考”与“试”合为一个词之后,其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试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当人们需要测度、甄别人的知识和才能的差异以“选贤与能”的时候,便产生了考试。自古以来,中国就很重视人才的选拔,而人类选才的方法不外乎两类:一为推荐,二为考试。推荐有如相马,考试则如赛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常无。如果未受到推荐者的青睐,不少千里马可能老死于槽枥之间。

        伯乐所知范围有限,无法相遍所有良马,即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加上有些相马者难以用客观标准来公正地评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非常讲究“人情、关系与面子”,相马的过程时时会受到人情的困扰,因此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为了克服推荐制的弊端,排除不正之风的干扰,中国人发明了考试,让所有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加比赛,真正的千里马自然会脱颖而出。考试所遵循的是能力本位和公平竞争原则,虽然最初的考试还较为简单,而且往往与考绩相关,但它的出现却有重要的意义。

        孙先生曾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中国是一个考试古国,具有丰富的考试历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了解考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考试,也有助于考试的改革和完善。

        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考试,叫做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https://www.biqugebar.net/49987_49987465/789436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