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打造宋帝国 > 第四十二章屈原

第四十二章屈原


戴言在听到国君紧急召见,并告知楚国使者屈原来访的时候,在丰邑筹备屯粮的他就立即赶回睢阳了。

        屈原,这个人他可太熟悉了,这可是真正能够名传后世的人物啊。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整个中国都因为这个赤胆忠臣的死而多了一个端午节,多休息三天。戴言对他可是十分敬佩的。

        屈原和他想象中满脸愁苦,忧国忧民的形象不大一样。这个时候的屈原还只有二十来岁,比戴言身体的原主人子偃也大不了多少;而且这个时候的楚国可以算是真正的君明臣贤,国家强大,屈原这么一个热血青年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大国之民的骄傲。虽然其自身的贵族修养极好,然而举手投足之间却依然能够让戴言感觉到压迫。

        “公子,你在徐州相王之会上所提出的徐州条约在下极为敬佩;依照徐州条约的规矩,我楚国如今已向齐国宣战,两国已正式处于战争状态了。在下前不久已经成功的游说鲁君,而鲁君也答应鲁国抛弃齐国,依附于我鲁国。公子乃宋国大行人,不知宋国可愿意像鲁国一样依附我楚国?”屈原见到戴言也不多言,直接就出言游说。

        “不愿意。”戴言也是干净利落的拒绝了。

        “公子为何如此轻率就决定了宋国的决定?莫非公子是想让宋国依附齐国?要知道如今鲁国已与我楚国结盟,若是楚国和鲁国从南北两面夹击宋国,宋国安能存留于世?我希望公子应当仔细考虑才是。”屈原劝道。

        “我宋国不愿意依附于楚国,那是因为我宋国一直以来都奉行中立、不结盟的态度。齐楚乃大国,我宋国乃小国,又岂敢插手大国之事?”戴言先示弱,随后又对屈原说道:“不过屈子若是以为鲁国从此就依附了楚国,我想屈子还是过于乐观了。鲁国是绝对不可能依附于楚国的。”

        屈原大笑道:“我才从鲁国来到宋国,如今我楚国已与鲁国签订了盟约,鲁君也表示愿意依附我楚国。公子是不愿意相信这一事实吗?”

        “既然屈子不愿意相信在下的判断,屈子不妨就在我宋国多待几日,不出十天,鲁国必然派人来追屈子,而且结果必然是鲁国背盟。”戴言悠然说道。

        “这不可能,鲁君乃君子,他不可能欺骗我。”屈原坚定的说道。

        戴言叹了口气,随后对屈原说道:“既然屈子如此肯定鲁君必不背楚,那屈子可敢与我打一个赌?”

        “你要赌什么?”屈原问道。

        “就赌鲁君会不会背楚。我在北国偏僻之地也曾听闻南国屈原,诗赋无双,在下仰慕屈子诗赋久矣。若是屈子和我打赌输了,屈子可赠一篇诗赋于我?”戴言回道。

        听到这位年轻的宋国大行人也喜欢自己的诗赋,屈原也不禁有些得意。然而他还是不愿相信鲁君会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对戴言说道:“赌就赌,如果我输了,我自然会赋诗一篇,赠与公子。然而若是公子输了,又当如何?”

        “我是不可能输的。”戴言自信的回答道,“若是我输了,我当亲自向屈子道歉赔罪,在宋国,我当亲为屈子驭。”

        屈原有些惊讶了,对面这位公子如何有这样的自信呢?如果戴言赌输了,可就是要在宋国亲自替他驾车,当马夫啊。这对于戴言这么一位年轻的公子来说,绝对是无法忍受的屈辱。而且一国大行人为他国使者驭,那么这个大行人的政治生命很可能就此终结了。以这么大的代价只为换自己的一篇诗赋,这样真的值得?

        屈原心中有些不忍,然而他终究还是不愿相信鲁国作为周礼的存亡之国,鲁君那样的君子会擅自背弃与楚国的盟约。于是他对戴言说道:“公子的赌我接受了。”说完即转身离去。

        三日后,齐国使者张丑带着鲁国使者来到了宋国,带来了戴言所希望得到的消息:鲁国放弃与楚国所订立的盟约,对于齐楚之间即将爆发的战事,鲁国将保持中立,绝不插手任何一方。

        这事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屈原离鲁开始说起。

        屈原在临淄代表楚国向齐国宣战以后,齐国君臣开始时都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因为齐国与楚国实在是太远了,两国并不接壤,即使楚国宣战了,也还要跨过宋国才能打到齐国的封国;跨过鲁国才能打到齐国的本土。再说了,即使是楚人真的打过来了,齐国难道就怕楚人不成?齐国在齐王田因齐的手上两次打败强大的魏国,将魏国从霸主位置上拉下来了,难道还怕区区南蛮?

        然而事态的发展则远远的超出了齐国人的预料。在楚国向齐国宣战后几日,先是赵国突然宣布与楚国结盟,讨伐魏、齐两国擅自相王,不服从天子的行为。随后又是从鲁国传来消息:鲁国与楚国结盟。而根据各地间谍传来的消息,像秦国、中山国、燕国这样的国家都很有可能与赵楚结盟对抗齐魏。

        楚国这一轮外交攻势直接在整个天下掀起了一片狂澜,而所有这些波澜中最令齐国胆颤心惊的,则莫过于鲁国与楚国结盟了。鲁国是齐国的邻国,两国同处于山东半岛。可以说,对于独霸东方的齐国来说,鲁国就是齐国的腹心。鲁楚结盟就相当于楚国把刀子直接捅到齐国柔软的腹部了,这能不让齐国跳起来吗?

        齐王当即就想发兵去攻打鲁国,先将鲁国拿下,再去应对即将到来的强大楚国。然而由公子田婴所举荐的客卿张丑却发话了:“臣曾听说,主不可因怒而兴师。王上如今最大的敌人是楚国,然而王上却不抓紧时间好好备战,专心对付楚国,却要仓促发兵,攻伐鲁国,臣以为甚为不智。鲁国虽弱,然而却有地方三百里,车千乘;其国向外攻取或有不足,然而其对内防守却是绰绰有余。它又哪是一朝可以攻取的呢?王上一旦发兵,攻取鲁国不胜,顿兵于鲁国坚城之下,其兵必挫。一旦楚国大军到来,则我齐军必然大败于楚。如此我齐国就极其危险了,请君上察之!”

        齐王对张丑说道:“先生所说的话,寡人当然也知道。然而如今鲁国已经倒向了楚国,如果不事先将鲁国这颗钉子拔掉,那么未来楚国将可以直接通过鲁国进攻我齐国本土,如此则我齐国岂不是更加危险?”

        这时张丑向齐王说道:“下臣不才,愿亲赴鲁国,说服鲁国背弃楚国,保持中立,如此则王上当不用攻鲁,更可以安心准备与楚国的战争了。”

        齐王应允了张丑,于是张丑来到鲁国拜见鲁君。齐国使者低声下气的来见鲁君,这可是多少年都没见过的奇事了,鲁君不由得心里暗爽:这跟对了楚国就是舒服啊,强大的齐国都低声下气的来求我鲁国了。他一副骄傲的口吻问向张丑:“齐王派你来我鲁国是做什么?难道是齐国怕我鲁国了吗?”

        张丑淡定的对鲁君说道:“我来鲁国是特意为君上和鲁国吊丧的。”

        鲁君大怒:“你怎敢这么说?”

        张丑说道:“君上您为鲁国的谋划大有问题。历来战争都是要站在胜利者一边的,而您却站在失败者一边,这却是为什么呢?

        鲁君怒极而笑,问张丑道:“先生你认为齐国与楚国战,两国哪一国能获胜呢?”

        张丑回道:“这怕是鬼都不知道吧。”

        鲁君问道:“那先生又为何敢说我鲁国是站在失败者一边?先生又凭什么敢说来给我鲁国吊丧呢?”

        张丑说道:“齐国和楚国都是当世大国,两国势均力敌,它们又哪里在乎鲁国的帮助呢?既然两国对鲁国都不甚看重,那么鲁国为何要先提前站在楚国这一边?臣下认为鲁国最好的做法莫过于在齐楚两国间保持中立。齐楚大战,如果楚国胜,那么楚国兵马必然有许多损失,它若是要继续进攻齐国,则它必然就要依仗、拉拢鲁国;若是齐国胜,那么齐国国内的兵马必定也会有很大的损失,这时鲁国站在齐国这一边,齐国必定要感激鲁国,如此则鲁国所得的利益还会少吗?”

        鲁君想了想,觉得这确实很有道理。他同时也听出了张丑的言外之意,如果鲁国不保持中立,那么齐国必然现在就会进攻鲁国的,如此一来反倒是鲁国先替楚国挡抢了,就算最后战争胜利了,鲁国也必定损失惨重。到那时,鲁国又能获取多少好处呢?他是一个“君子”,不屑于去考虑个人的利益,然而他作为鲁国的君主,其所作所为则必然要考虑鲁国的整体利益。于是他立即派出使者跟随张丑去追回屈原,告诉楚国,鲁国将在齐楚大战中保持中立。

        屈原收到鲁国背盟的消息十分沮丧。他实在没想到鲁国作为周礼的保存国,堂堂的礼仪之邦,竟然也会这样不讲信用。

        然而随后他听到了更震惊的消息:说服鲁国背盟的游士张丑随后又游说了宋国大行人戴言,想要让宋国投靠齐国。于是他赶紧去找戴言想要劝住宋国。然而当他赶到以后,戴言却在齐、鲁、楚三国使者的面前当场宣布:宋国不加入齐楚任何一方,将在齐楚战争中保持中立。

        得到这样明确的消息总算是让屈原松了一口气。而随后不知是运气到了还是怎样,当张丑和鲁国使者离开以后,戴言却又把屈原叫来了,对屈原说道:“屈子当知我宋国实乃小国,齐楚皆为大国,我国哪一方都得罪不起,对于齐楚的大战,我国在明面上只能保持中立。然而魏齐两国依仗强力不敬天子,私自相王,破坏天下秩序,必须给予惩戒。我宋国有心而无力,天下能承担这一责任的只有楚国。楚国伐齐,我国虽然明面上会保持中立,然而我在此保证,我宋国私下必定是站在楚国一边的。在下可以代表宋国与公子签订密约:楚国伐齐,我宋国将开放边境放楚军国境,楚军也可以在我宋国境内设营驻军;楚国大军需要军粮,可以找我宋国购买,有我宋国在,贵国的粮食供应必然充足,楚国不必担心与齐国之战战线拉长的问题;我国做出这样的承诺,只希望贵国作为大国能够遵守道义,大军在我国驻扎的时候不要骚扰我宋国百姓,另外贵国对我国收取的贡赋实在太多,我国希望能够稍稍减少给楚国的上贡。”

        屈原对于得到这样一份外交成果十分意外。在他看来,宋国对楚军开放边境,提供军粮,这就意味着这场战争宋国确实是愿意站在楚国一边的,宋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倾向性,就差没有直接派出军队帮助楚国直接出战了。而作出这么大的让步,宋国所得的仅仅是希望楚国不要骚扰宋国百姓,并希望减免对于楚国的贡赋,这些条件对楚国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而这同时也说明宋国的上层都是有仁心的贵族啊,宋国的爱民之心令他动容,这也令得他对亲自参与此事的戴言肃然起敬。

        屈原与戴言订立密约以后,屈原与戴言又有了些交往,他发现这位比他还年幼的宋国贵族知识无比渊博。戴言也说出了他判断鲁国必然叛楚的原因——鲁国与宋国一样,都是承受不了大国怒火的国家,大国之间的争斗小国只能保持中立。他对此输得心服口服,在即将离开宋国之前,亲自赋诗一首赠与戴言。诗曰:《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这是屈原在宋国行馆内看到了橘树(实际上是枳)而做出的诗,在戴言看来这确实是一首十分优秀的诗。考虑到诗经里面大部分的作者都不明确,这首诗可谓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诗人所写的第一首咏物诗了。诗的前半部分咏橘树之外貌,后半部分咏橘树之精神。屈原也以这首诗表达了对于自己和对戴言的期望,希望他们两人都能够拥有像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爱国品质。而事实上他们两人也都是热爱祖国的公子贵族,屈原非常愿意与这样的贵族做朋友。对于戴言,他的评价也是十分高: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戴言是一个喜爱诗的人,他十分满意屈原的这首诗。当即命家臣将这首诗写下来,装裱好,将其珍藏。随后他赠送给了戴言两本书,一本是《几何学》,一本是《逻辑学》,两本都是集齐他与墨家众弟子智慧的优秀书籍。而最令屈原惊叹的则是这两本书竟然都不是用竹简写就的,而是用一种新材料——纸所写就。由于纸到现在依然无法实现量产,这些仅有的书写材料也只能用在墨家和农家自己书籍的编写和研究上。戴言也拿出了他所剩不多的纸,将其赠与了屈原。

        有了这些交往,两人由于拥有差不多的背景,又各自拥有独特的才华,短短时间内两人竟然都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觉。在戴言眼中,眼前的屈原也不再是他在后世历史里所见到的那样一个优秀诗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忠于国家的愤青,屈原更是他在这个时代的朋友。他不由得有些担心屈原日后的凄惨生活,想要出言提醒,然而终究还是没有开口。

        屈原回国时,戴言出城十里相送。

        做完这些事以后,他就开始在宋国静静等待齐楚之间的大战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https://www.biqugebar.net/3_3218/17833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