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兵锋血剑 > 第5章 随城

第5章 随城


灭掉山匪后,易山庆功嘉奖有功人员,抚恤阵亡家属,一连忙了好几天才才得清闲。易山回家后才看望爱子,取名易伯良。所谓小别胜新婚,易山从各山寨忙完后才的闲回家家,和菊儿夫妻相恰鱼水尽欢,深得其乐。

        易山又与菊儿商量周昌、周华自己年岁渐长也读了这么些年书想让他们掌管粮草军械,人一多自己一个人确实难以应对。易康、易勇在兵士方面可以帮忙很多,毕竟他两人战斗勇猛兵士也服,但是对于粮草筹集军械供给却根本没办法。

        …d最S新|%章节_z上$

        菊儿自然同意,让周昌、周华分管粮草和军械,也得以历练。

        逐渐这个农民主体的队伍发展到近千人规模,加上随军家属一千好几百人,大事小事每日不断,弄的易山等人焦头烂额。

        训练成了头号问题,粮草也开始紧张了。最要紧的是那二百俘虏,这些人都曾上山为匪,难免军纪不肃。

        现阶段又是稳健发展期,严命队伍人员禁止出北固村、山寨和王家庄范围。也就是他们活动区域基本就是村庄后的大山里。一来在士兵未经训练时以免与外面势力结怨,二来士兵外出难免会有人搅扰其他村庄的父老。

        周华自从接到掌管兵器以来,就各营转悠查看兵士所用兵器情况。一趟看下来发现十有二三的人连铁制兵器都没有,空着两手或是只拿着木棒。他回来后立即向易山要人手要钱,易山拨给他十个人听他调遣,只是钱比较紧。

        周华一边把十个人分散去寻找铁和铁匠,一边在附近拜访大户以求得到财力支援。事情竟然比预想的还顺利,周华把联防自保的想法抛出大户门欣然接受。

        一切就绪后,周华打造了弓、殳、矛、戈、戟各两百,并要求殳、矛、戈、戟是由短到长的顺序,佩剑二百柄。箭可以慢慢打造,维持够训练用就可以了。粮食周昌可以找王成商量,请其协助,再加屯田也勉强维持这两个村庄及双峰山各山寨的消耗。

        果然两个内弟能力很不错,不出二十日兵器用具器械就基本完备。易山将所有军官新兵老兵全部集合起来,宣布自任大都统。易康、易勇、王成、秦柯为百夫长各统百人,让他们任命自己以下的什长,什长再任命伍长等报上名册。立即命各百夫长带队把划分的各自的兵士以伍为单位纵队列队整齐,其余未任命百夫长的兵士亦由易山任命伍长站好纵队。

        周华手一招,二百剑柄刻有“易”字的佩剑早已经抬出发给出列的伍长,然后什长归队,接下来第一排发放弓一张箭三支,弟二排发放殳一把,第三排发放矛一把、第四排发放戈一把、第五排发放戟一把。

        这个基本的五人小队之所以要从前到后兵器依次増长,就是要让五人形成合力,前方敌人到一百五十步时伍长挽弓伺候,如果敌人冲到近身伍长得收起弓拔出剑来相搏,后面的殳、矛、戈、戟都可以保护策应伍长左右的敌人。这些都交由易勇每日操练。

        王成又发动当地村民修建了北固村和王家庄两座瞭望塔,地面也依地形建造防御段阵地。未编入操练的人员分配给百夫长做炊爨及后勤支援。周昌带领军士开垦屯田,三日练兵一日屯田劳作。秦柯派人打探周边情报,易山也用他的十二匹马组建骑兵队,战前作斥候探马,也可协助步兵冲锋。

        最难的就是盔甲,竹片做的防御效果不好,皮甲做起来没牛皮,牛对村民太珍贵,铁甲太贵根本制不起,只能先用竹片的。匆忙赶制的盔甲穿上身,也有了那么几分正规军的模样。

        过了两日秦柯收到探隙人的消息,正南方八十里有一县城叫随县,目前只有三百守军。

        随城是一座山脚下的小城,人口只有九千是目前九凤国和西国的边城。由于人口不足万人所以县长官只能称县长,九凤国对于不足万人的县长官称县长,万人以上称县令。随城本是九凤国统辖,可是战事一起西王的一支先锋部队就攻下了随城,原因就是随城是离山口关隘最近的城池,若果不掌控随城其后援粮草补给就会有很大隐患。

        城东百里外有一股农民队伍有近八百人,主要是抗击山匪组建的、后来又抗拒西王抽丁苛税赶走了那一带收税的官员。那股农民军就这么在村庄山间壮大了起来,为首的是一个叫黄三的人,农民出身和易山一般。只是黄三得罪了西王,一心想和九凤国取得联系以求受其保护,随城就成了归顺九凤国的重要筹码。

        那随县驻军是西王的兵丁,而西王正与九凤王大战于汉水。这才会只留三百人守县城,其他全部开往前线去了。黄三和易山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现在选择就得去攻打随县,其实风险巨大。一是消息未必准确,二是随城是正规军,铠甲兵器都是非常精良的,士兵训练的也很严格,可以说是百战老兵。

        易山想西王军从前就是西部前线与犬戎匈奴交战的部队,所以农民军绝不是对手,战场上五倍于他们未必能胜,何况还是攻城战!像我们这样的兵攻他的城怕是得二十倍也是难于取胜的。

        易山想到东部的黄三得罪了西王,肯定会对随县下手,据城以图自保,他们比我们更需要这座县城。何不让他们先打!

        王成急促易山快速出兵攻打随县,不然城就会被东部的农民军攻下,我们离随县近不打反而不打还让远处的人来打岂不丟人。

        易山、秦柯早在上次灭匪时就制定稳健的发展的计划,所以秦柯是不主张出兵攻打随县,任由东部黄三的农民军去攻打,反正于己无碍。

        易山表面上说把城让于东部农民军,其实是想让他们打前锋,他们要是打不下来,然后再开始攻打随城,这时可以得渔人之利,至少也能摸清城里的虚实和战力。反正别人是自愿攻打的。

        结果事态的发展却不是易山所想象的那样,做看客的易山开始后悔了,没想到不知道那黄三是真对老百姓好,还是百姓盲目,黄三的人马在进发随城的途中不断有农民加入,两天时间队伍扩大到二千人。

        黄三率领两千农民大军浩浩荡荡就去打随县了。这下易山坐不住了,想进军随县抢点功劳。哪知到东部农民军早就封锁了易山去随县的路,不许易山兵马进击随城。王成得知此情又是一番牢骚,埋怨易山等人,早去打就好了之类的话。

        到了这个时候众人皆有悔意,如此扩展实力的大好时机白白错过了,还有一座随城也将落入黄三之手了。大家都认定随城一定没有悬念,两千对三百还不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

        易山明白,刚拼凑起来的队伍是很脆弱的,有一座城是多么的可贵。人心军心,城池是重要寄托,山寨村庄终究是匪类。

        不少人私下里甚至都想到去投靠黄三,不然黄三占据随县后,迟早会发兵来兼并他们。易山可谓是着急上火,夜里失眠,吃也吃不香。

        只得偷偷叫来易康、易勇多注意士卒的情绪,有没有私自逃跑去投黄三的。还有刚加入的秦柯,姜灿等人有没此想法,易山作为首领都得了解。

        经过苦思冥想,易山终于想到作为正统的九凤王。九凤王不是和西王正在交战么,我们可以直接向九凤王表明效忠。说不定能够有意外收获。

        于是易山把各百夫长全部召集起来,商议对策。“看着肉被别人吃不好受了吧?”易山没头没脑来了这么一句大家都有些发蒙。王成差点没发作出来心中的不满,好在易山马上来了一句话又让大家重拾信心。

        “不过我想了一个妙招,可以让无功变有功,说不定还能成为九凤王朝拥军,受九凤王庇护”易山这句话才稍稍稳定了大家的情绪。

        易山眼见东部那股农民军集结了优势的兵力攻打随县有些着急了,所以让内弟周昌起草表文送报九凤王朝,称自己帮王朝攻打下了随县,且愿意听九凤王的差遣,随时欢迎王朝军队来接收城防。

        由于失去攻下随县的这个大好机会的教训,所以此次易山格外专注这股农民军,派遣了七八名探马打听黄三队伍的消息。随即了解到这股农民军的首领黄三也是个是由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新近抄了西王家奴的田庄,手上聚集了不少粮食,所以饥民都去依附只不过混口饭吃而已。

        随县县长听闻有暴民将要攻打随城,县令已经做了御敌准备,雷石滚木早已搬上城头,火油柴火早已齐备,正架在城头烧的滚烫。随时都可以伺候来攻城的泥腿子们!

        易山着人送出表文之后,又召集各位百夫长商议如何应对,听了这个妙招的王成才稍稍心安。认为不管随县是否我们攻下,只要不在西王的手里就行,这份功劳定会算在易山队伍的头上。易山召集各百夫长将以上情报全部通晓一遍,并问该做什么对策。

        王成说道:“如果九凤王派回使节去随县那该怎么办,毕竟随城不在我们手中?”王成表示有很大疏漏。

        易山道:“九凤王正与西王大战汉水,未必就派使者来。就是真的来我们也能补救,随城至汉水往返怎么也要花费十天左右。”

        易山微微一笑与大家递了一个眼色,顿时大家明白了易山用意。

  https://www.biqugebar.net/32_32630/119214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